自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工作启动以来,阳宗海区党工委始终坚持精心筹备、精准指导、精密部署、精细落实,换届整体平稳有序。 
对标“控制总量” “两委”班子实现“缩面” 全区39个村(社区)“两委”圆满完成选举工作,整个换届选举过程平稳有序,全面实现了“一肩挑”,选举结果实现了组织意图与党员意愿的同频共振。选举产生新一届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、村(居)委会主任(“一肩挑”)39名、“两委”班子成员318名,村(社区)党组织和村(居)委会交叉任职60名,村“两委”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7人以内,社区“两委”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9人以内。 
对标“优化结构” “两委”班子实现“提质”
新一届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学历年龄实现“一升一降”,结构比例较上届明显优化。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.25岁,较上届降低2.54岁;35岁以下年轻成员78人,较上届增加43人;女性成员126人,较上届增加33人;本科学历28人,占比8.81%;高中(中专)及以上学历230人,占比72.32%,较上届增加64人。 
新一届村(社区)党组织197名班子成员中,46名为新进班子,占比23.35%。35岁以下的38人,占比19.3%,50岁以下的126人,占比63.9%,平均年龄45.8岁,比换届前降低6.1岁;本科学历17人,占比8.63%,高中(中专)及以上学历147人,占比74.52%,比换届前增加44人。 
新一届村(居)民委员会181名班子成员中,72名为新进班子,占比39.78%。35岁以下的49人,占比27.1%,50岁以下的124人,占比68.51%,平均年龄43.45岁,比换届前降低7.14岁;本科学历17人,占比9.39%,高中(中专)及以上学历131人,占比72.38%,比换届前增加50人。 对标“提高质量” 多措并举抓好换届工作 
高位推动,压实各级领导责任:阳宗海坚持“五个到位”,高位推动全区村(社区)“两委”换届选举工作。 一是领导推动到位。区级抽调26人成立了3个指导组,由区党工委、管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任指导组组长和副组长,深入到村(社区)开展换届督导工作64次,实现了区级督导39个村(社区)全覆盖。 二是责任压实到位。建立了区、镇(街道)两级包保联系制度,2名及以上区级领导联系包保1个镇(街道)换届工作,建立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体系。 三是业务指导到位。举办业务培训9期,流程推演4次,每个村社区在党组织换届和村(居)委会换届前都进行了流程演练。 四是过程把控到位。常态化召开专题汇报会、调度会、阶段性工作推进会,常态化一线调研,随时掌握情况、统一思想,做到心中有数、定期调度。 五是关心关护到位。对在党组织换届中离任的书记均由区党工委领导亲自谈话,其他离任的成员由镇(街道)党工委班子领导亲自谈话。召开全区高规格且仪式感极强的会议对老书记们表达衷心感谢,对新书记提出期盼要求。 严格把关 强化人选资格联审:严把人选标准过“四关”,引导党员群众选好“带头人”、“领头雁”。 
一是严格“推荐关”。村(社区)党组织采取“两推”方式,推荐环节采取统一推荐办法的形式严格人选推荐;村(居)委会换届中采取公开推荐提名,充分结合自身意愿和推荐情况确定候选人,确保39个村(社区)统一推荐标准。
二是严格“联审关”。按照镇(街道)初审、区级联审成员单位分工核查、区资格联审小组会商会审的步骤,确保联审无遗漏,抓好两级资格审查工作,严把人选资格条件。 三是严格“考察关”。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采取两级考察、党工委会研究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考察结果,确保人选政治过硬、群众基础过硬。 四是严格“公示关”。村(社区)党组织候选人公示不少于3天,村(居)委会成员候选人公示不少于7天,全面保证候选人广泛接受监督。 精心组织 强化程序规范合法:阳宗海坚持上下联动着力规范换届选举程序,建立了换届选举六项机制。 
一是时间倒逼进度机制。以村(社区)为单位划定了换届选举工作时间轴,步骤精确到天,以时间轴为基准倒逼工作进度。
二是任务清单到人机制。建立区镇村三级任务清单责任制,工作任务到人、完成时限精准到天,确保换届工作无漏洞。 三是动态监测包保机制。实行选情动态监测,实时调整工作关注点、重点难点村(社区),集中力量到最需要的村(社区)。 四是上下联动沟通机制。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沟通机制,采取专题调研、一线指导、集体谈话、包村联户等方式确保全区换届工作进度、程序、标准三统一。 五是常态分析研判机制。建立定期不定期分析研判制度,对人选情况、信访举报、思想动态进行分析研判,实现组织意图和党员群众意愿相统一。 六是信访举报办结机制。实现信访举报件限时查办、领导亲自答复的方式,实现信访举报办结率100%。 |